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0772-2825371

传真:0772-2821472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东环大道167号

邮编:545001

建设共享:“软”“硬”资源要“兼施”   ——清华大学教授马智亮眼中的“建设共享圈”

来源: 中国建设报 | 编辑: 管理员 | 日期: 2017-08-14 |  字体:T T T

建设共享:“软”“硬”资源要“兼施”  

——清华大学教授马智亮眼中的“建设共享圈”

共享经济虽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鲜事,但事实上,是互联网+移动支付让共享经济在当下得以大行其道,成为风投资本追逐、热捧的概念。

马智亮,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设教育协会BIM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一大堆头衔其实可以浓缩为一个关键词:建设领域的信息化专家。早在2004年,他就开始负责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下的课题——“建筑工程网络协同工作平台”的研究,他的百度百科,也被“信息化、协同、BIM、平台”等字眼“承包”了。

马智亮与建设共享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建设共享理念推进过程中,记者来到清华大学新土木馆,在一间小会议室人手一杯现煮咖啡(刚刚用移动支付从共享售卖机里买来的),开始了一段有关共享与信息化、建设“软”资源与“硬”资源的对话。

者:谈谈您对共享经济的理解?

马智亮:如今,单车、汽车、充电宝、出租房等消费领域的共享现象已遍地开花、比比皆是,这类共享经济的特点,都是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从而建立联系实现共享。

说到生产领域的共享,也许会超出很多人的认知范畴。其实,以建设领域为例,人、材料、机械设备等作为不可或缺的、有形的“硬”资源 ,其共享实例早已有之。就人力资源而言,自从管理层与劳务队伍剥离之后,劳务公司便应运而生了,他们将从事各种行当的“工匠”资源集结起来,为不同项目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工种的劳动力,避免了劳动力资源原先归属某家建筑公司时因中标任务量波动造成的闲置或短缺。塔吊、搅拌机等通用的或不常用的机械设备都不必自购,大可通过租赁公司实现设备的即租即用,既不占用过多流动资金,又避免了项目转场带来的运输费用,让租赁公司的机械设备在共享状态下加速流转,实现价值最大化。

者:建设领域目前信息化程度怎样?引入共享经济时机如何?

马智亮:仅就建筑业来说,这一传统行业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已被金融、制造等行业远远甩在后面。一个例子便可以断定行业信息化覆盖的深浅度,一旦网络故障,银行肯定会全面瘫痪;而建筑业可能受影响的程度会忽略不计。大概仅有少数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实现很高的信息化率,会成为网络依赖企业。非常希望量大面广且效率偏低的建筑业,能尽快踏上信息化旅程、登上共享经济专车,一旦实现共享、协同,行业效率、企业竞争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十二五”开始便一直推广应用的工程项目多参与方信息共享平台,就是将业主、咨询、规划、设计、施工总包、分包、监理等相关各方集合到一个平台上,共享资源、协同参与、方便管理、提升效率、提高效益。

者:您觉得建筑业实现共享的“痛点”在哪里?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渠道实现建设共享呢?

马智亮:如果说,建设领域的“硬”资源已经有共享实例,那么价值更大、潜力更深、空间更广的“软”资源共享却远远没有实现。

BIM模型共享入手,就可以助力建筑业实现行业资源的“软硬兼施”。BIM的基本理念,就是通过从咨询、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全生命周期的多参与方、多专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减少重复,避免错误,实现共赢。

通过BIM可以将错误放大,为解决问题带来便利。模拟技术,对非标和异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而言有如神助。据统计,发达国家利用BIM的过程中,仅减少返工浪费一项便可节省工程项目总造价的7%-10%。

实际上,BIM虽然已应用了10年左右,但共享、协同的征程仅仅迈出了一小步。现在很多业主都认识到BIM的重要性,从而对设计单位提出要运用BIM技术出图的硬性要求。事实上,设计单位出于各种考虑,一般仅为业主从二维图纸翻一个模型,在施工过程中,这种BIM模型只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者:如何打破壁垒,实现行业的共享、协同?

马智亮:如果在BIM应用中实现共享、协同,将BIM模型分享出去、实现共享,设计单位既可以在经济上有所收益,下游单位也可以小的付出换取时间、空间上的价值。相关参与方大可不必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环节都自己建模,这样就规避了重复建模带来的诸多弊端,一方面节省人力和资金,还能节省大量无形的时间成本,对于工期紧张的工程尤为可贵;另一方面降低了重复录入带来的错误发生概率。总之,一旦实现共享,那么,人力(减少重复劳动)、时间(提高效率、缩短工期)、空间(场地有限)都会得到有效利用,错误率大幅降低,安全性大幅提升,资源大量节约,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不可估量。

者:实现建筑业共享、协同的前提是什么?需要厘清哪些问题?

马智亮:首先得让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让劳动得到尊重。这就要从制度上加以支持、约束。业内大概都清楚,应用BIM业主受益最大,其次是施工方,设计方的益处微乎其微,这也是目前设计单位应用BIM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要让业主不但愿意为应用BIM支付资金,并且要让这笔资金的支付有依据、有出处。同时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让业主从源头上为设计单位的知识产权买单,使施工单位能够共享设计BIM模型;竣工后,施工方也应提交竣工BIM模型,充分体现“谁受益谁支付”的规则,从而形成产业链条上的良性共享、协同“生态圈”。

其次,需要解决标准和加密等问题。

消费领域的共享需要解决移动支付、通信网络、定位跟踪、安全机制等问题,如此,共享单车等才得以大面积铺开。如果大面积推广BIM,就需要解决标准和加密等问题。有了标准,共享企业就不会打不开或不能全面读取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包”加密技术,做到让谁打开谁打开、需要哪部分就打开哪部分;可以做到既不影响使用又能保护知识拥有者,实现知识所有者和使用者两分离。

最后,还需要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即基于工程项目的共享、协同机制的问题。

者:建筑业的“硬”资源与“软”资源相较,哪方面面临的改革压力更大?突破口在哪里?

马智亮:与过去相比,就共享经济而言,建筑业不是没进步,而是变化不大。在互联网时代、在高新科技手段的支撑下,租赁市场与劳务队伍等“硬”资源的共享、协同并没前进多少、反而有些停滞不前。因而,现阶段的“硬”资源需要升级。

与此同时,“软”资源更需加强。与技术相较而言,其实管理层面在共享、协同平台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强一些,面临的改革阻力也更大一些。应该从源头上、从政策上形成共享、协同、互通、多赢机制,让合作多方愿意以共享、协同的心态参与到工程项目进程中。

建议从管理层面上先行一步,技术随后跟进。技术是为管理服务的,管理没有要求,技术也就没有了方向和动力,肯定是走不远的。有了政策依据,也就有了应用的动力,就能建立起适用的标准,加快BIM模型共享,促进BIM应用。

者:谈谈您对“建设共享圈”的期待?

马智亮:希望建筑业能充分把握、体验新技术带来的助力,打破墨守成规的固习,乘上共享东风,踏上信息快车。

必须明白哪些资源适合共享,哪些不适合共享,以及拿什么共享,并怎么共享等系列命题。适合参与建设共享经济的资源应该具备三个前提:其一,必须有共享价值。其二,共享过程中必须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其三,在经济上共享有利可图,包括提供方和接受方。

建设共享需要把握共享经济的精髓,取其精华,在传统行业里形成协同和互通,希望共享经济能给建设行业带来启发、借鉴,也希望传统行业能搭上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快车,在用信息中枢系统搭建的共享、协同平台上,实现建筑业全生命周期里快速、流畅的循环、运转、升级、转型。

中国建设报记者 刘伟


上一篇:白城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项目实践创新报告 PPP模式试点核心价值:过程分享

下一篇: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炉